实例1:
某印刷厂,在 0℃~3℃的环境内加工标签,不干胶标签的粘胶剂冻伤、硬化,造成材料无法顺利加工。在过低的温度下加工标签,不干胶胶水粘性降低,不干胶材料的加工性会大幅度地受损,具体的表现以及相关分析如下:
• 不干胶材料在机器的输纸部分发生分层现象,分层后,面材对底纸的结合力急遽降级甚至丧失。标签不能正常地粘附在底纸上,造成无法加工;
• 模切排废时,标签被废边带走。由于材料冻伤,从而对模切的缺陷的容忍度几乎丧失;任何的模切不到位都会导致标签被带走,使得模切排废难度大大增加。
• 标签整理、分条时飞标。标签在分条或理标机上输送时,经过一些小滚轮或大转角时,标签会与的底纸分离,造成“飞标”;
• “飞标”问题同样会在低温环境的贴标过程中出现,表现为标签在贴标机的输纸路线上与底纸分离,不能完成贴标动作。
实例2:
某品牌食用油的生产工厂,在 0℃~5℃的环境内贴标,不干胶标签粘胶剂冻伤、硬化,造成标签无法使用,具体的表现是:
• 由于标签硬化,部分标签在贴标机的转弯处分离或脱落,影响正常贴标。
• 由于粘胶剂粘性损失,贴在塑料桶体上的标签发生翘边、甚至脱落,无法正常使用。
分析:出现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满足贴标环境温度。在最低贴标温度以下,不干胶粘性发挥会受到很大限制。不同的胶水有不同的贴标温度要求(见艾利丹尼森《产品参数表》),使用时需加以注意。
实例3:
冬季,某北方日化厂在洗衣粉的塑料袋上贴标,贴标的环境温度为 12℃以上,经贴标后,产品马上拉入露天的仓库储存,仓库的温度在零度以下。产品出库时发现标签严重翘边或脱落。
分析:该问题的症结在于贴标后没有提供足够条件保证粘性发挥。不干胶标签的贴标过程分两个阶段,即标签在压力的作用下,与被贴物表面初步结合;以及不干胶材料上预涂的胶水缓慢流动与被贴基材表面充分结合发挥最佳粘性。环境温度越低,则胶水流动越缓慢,胶水发挥其最佳粘性的程度越受影响。实验证明胶水在贴标后,通常需要 24 小时达到最佳粘性。故建议贴标后,贴有标签的容器或产品应在贴标环境或满足贴标温度的环境中放置至少 24 小时。不要将刚贴好标签的容器或产品立刻放到温度差异较大的环境中去。否则,胶水粘性会受影响。